2008-2017年的10年間,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垃圾進口國,僅2017年第1季度,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塑料垃圾就達224.2千噸(不含從中國香港轉(zhuǎn)運至內(nèi)地的塑料垃圾),2018年第1季度,這一數(shù)據(jù)“驟降”至約15.12千噸,減少了93.3%。
中國香港一直是洋垃圾進入內(nèi)地的重要中轉(zhuǎn)站,2017年有186.7萬噸塑料垃圾運至香港,總共價值663.5萬美元,其中價值540.7萬美元的塑料垃圾轉(zhuǎn)運至內(nèi)地。2017年第1季度,美國運至香港的塑料垃圾為15.6萬噸,2018年第1季度為3.02萬噸,下降了80.7%。
不僅美國,日本、英國、泰國、墨西哥出口至中國的塑料垃圾也遭遇這種“斷崖式”下跌,英國和日本的降幅分別達97.2%和96.5%。
中國不再接收這些國家的塑料垃圾,猶如一場“暴風驟雨”,正在重塑全球的垃圾處理版圖。那些原本把垃圾輕松甩給中國的國家,一時之間難以適應(yīng),“美國廢物回收廠垃圾堆積如山”、“澳大利亞投資興建垃圾焚燒廠”、“英國和歐盟多國已著手提高垃圾回收率”等新聞屢見報端,出口廢塑料的日本榮盛株式會社由于無法開展業(yè)務(wù)在2018年3月申請破產(chǎn)。
中國對塑料垃圾Say No之后的連鎖效應(yīng)遠不止于此,就連星巴克也承諾到2020年在全球2.8萬家門店內(nèi)停止使用塑料吸管,歐盟提議要全面禁止一次性刀叉、盤子、吸管等塑料制品,改用更環(huán)保的材料,并提議在2025年之前要將一次性塑料飲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90%。
然而,“遠水解不了近渴”,盡管這些國家著手制定長期的塑料垃圾處理方案,但眼前的難關(guān)如何度過?
中國拒收塑料垃圾后 東南亞接手救急
以美國、英國、日本這3個向中國出口塑料垃圾的“大戶”為例,他們的應(yīng)對之策無一例外都瞄上了東南亞,地處南亞的印度對此“亦有貢獻”。
與2016年一季度相比,2017年一季度美國出口至馬來西亞、泰國的塑料垃圾分別增長31.6%和4.2%,而2018年一季度,美國出口至兩地的塑料垃圾同比增長5.2倍和26.2倍,出口至越南的塑料垃圾同比增長1倍。
英國和日本也把目光轉(zhuǎn)向東南亞。2018年一季度,日本出口至泰國的塑料垃圾同比增長14.8倍,英國和日本出口至馬來西亞的塑料垃圾同比增長2.8倍和4.8倍。
不僅如此,英國還“瞄上了”印度尼西亞。2018年一季度,英國出口至印度尼西亞的塑料垃圾同比增長54.2%,遠高于2017年一季度同比增長的4.3%。
要知道,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越南在此前本身就是向中國出口垃圾的主要國家之一,2017年這四國向中國出口的塑料垃圾占中國當年塑料垃圾進口總量的14.3%,如今他們從中國手中接過了“全球垃圾處理場”的帽子。
中國已經(jīng)強硬拒收洋垃圾了,影響顯著。這也在全球范圍內(nèi)敲響了警鐘,通過物色其他國家和地區(qū)來接替中國的角色只是權(quán)宜之計,更可持續(xù)的方法是減少塑料的使用、提高塑料垃圾的回收率和精細化處理率。